文章来源:admin 更新时间:2023-04-17
上海市侦探:之前说过很多次,我家姐姐是“光着脚”走进小学的。所以在小学三年级之前,我家娃在班上一直“默默无闻”。我鲜少地几次跟老师沟通孩子学校学习情况,老师的说辞也都很大众,我就知道,老师可能没有关注过我的娃。最初我也没放在心上,毕竟那时候我的娃也真的过于普通,无论成绩还是表现。她学前没有学过汉字、拼音,不认识数字,更不要说加减法。唯独就是在一个很小很小的机构进行过所谓的英语启蒙。现在回头看,那也就是一场骗局。不光学科上没有“幼小衔接”,心理上我们也没有很妥贴的衔接。我们幼儿园在龙岗区读的,开学前一周才搬到小学附近。所以生活环境陌生,周边我们也没有一个认识的同学和朋友。
一年级第一学期,正好又是我“创业”的起步期,那半年我们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,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。2020年春,因为疫情,拖延开学到五月中旬。还没适应复课的节奏,暑假又来了。所以一年级除了班主任,我基本没跟任何老师、其他家长有过交流。班主任是语文老师,每次找我也都是反馈当天听写,孩子总不过关的问题。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佛系的妈,没有任何鸡娃的概念。而且因为娃们年龄小,疫情耽搁,学校基本没有什么活动,当妈的也就没有任何主观上的烦恼。偶尔有些抛头露面的机会,发现不是自己娃,我也没在意。反正那时候我一直都觉得“这都不是个事儿”,就连老师是否“看得见”我的娃,我也无所谓。
2020年9月,跨入二年级。有次科学作业是制作一顶帽子。我一向动手能力都很差,想都没想就让孩子随便做了个圆锥形纸筒带过去了。始料未及的是,科学老师在班上做了评比,从第1名到44名全部展示出来了。显而易见,我家是第44名,最后一名。我娃自尊心一向很强,回来很委屈地向我哭诉,说自己又是倒数第一。而我也看了班上第一名的帽子,那完全是家长的“杰作”。无独有偶,那期间正好进行语文单元测,我娃考了83.5,倒数前二十的样子。娃情绪低沉,我也有点不淡定了。我知道这个时候娃千万不能丧失信心,而且不能总觉得自己不如人。所以,我开始适当地介入她的学习和作业。也许育儿专家们或者教师,会觉得我这样“包办”或者“越界”不好,但是那个时刻,我觉得给娃力量支持,提升一些自信,比什么都重要。
很快,娃有一次写作文,在我的指点下,获得了五个甲。老师把这篇作文当范文在班上读,娃回来一直说,“妈妈,老师一直表扬我,我都不好意思了。”我趁机告诉娃:“你看你完全可以,以后你自己一样可以写得很好。不要太在意这些评价。”之后这三年,我娃的学习成绩一直稳步上升。但是娃从未得过三好学生,也没有得过任何“特等奖”或者“一等奖”。我们积极参与了班上所有的活动,无论我们准备多么充分用心,或者主题选得多么好,我们也从未晋级过校级的比赛。最初学期末,孩子会兴高采烈地告诉我,她拿到的奖状是书虫奖,或者笃学奖。但是因为每次都是这两个奖上海市侦探,孩子开始不开心了,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是三好,为什么不能是优秀学子之类。
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告诉她,所有的奖项中,只有一个含金量最高,那就是——学业进步奖。获得这个奖的五个孩子,一般都是期末考的总成绩前五名。你如果很想证明自己的实力,或者得到更好的奖项,就努力提升成绩。只要你考好了,就一定能拿到这个奖。不仅如此,也是我用心留意了一段时间,发现学校每学期都会进行计算大赛。而我们班每次参赛的孩子都不一样,数学老师会在赛前进行班上公开选拔,速度和准确度最高的孩子,无论平时表现成绩怎么样,都有机会去学校参加计算大赛。我趁机给孩子说,我们努力做好计算练习吧,只要你把速度和准确度提升上来,就可以去学校比赛。那是见证真正实力的时刻。果然,孩子听了我的话,每天回来都会做计算。第一学期,我们是班上第35名交卷的;第二学期,我们是班上26名交卷的。尽管我们一直还未进入前十,也一直无缘校内比赛。但是孩子确实一直在进步,而且计算能力比过去进步太多。
我告诉她,水滴石穿,日复一日,我们只要坚持,在六年级毕业前争取拿到一次机会,就是胜利。因为目标清晰明确,孩子一直在坚持。偶尔有懈怠或者放松的时候,我也都会鼓励她。其实在我心中,是否参加计算大赛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计算能力提升了。综上所述,我觉得不要太在意一些主观上的评价或者奖励,那样只会给孩子和自己增添烦恼,要努力去做一些积极正向的引导。让孩子心态健康,比学习成绩和机会多少更重要。毕竟这才是小学,放眼未来,这眼前的得失又算什么呢?再说,先跑后慢,和有时候慢就是快,你愿意做哪一种?如果小时候就奖项名誉傍身,以后稍微有点示意或者不如意,你让孩子怎么锻炼承受力对了,借机再说一说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相处吧。个人观点,不喜勿喷!
现在是微信时代,不像我们小时候,只有在家长会或者家访时,老师才会遇到家长。现在的微信群或者QQ群,老师和家长基本每天都会有交流。微信已经成为我们工作或者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通信工具。但是即便如此,我发现很多人对微信使用的潜规则并不太懂,会在群里发布一些不太妥当或者影响和谐的语言。我不是说微信家长群就一定要不断拍马屁,而是积极正向的语言可以多说,其他带有情绪性的或者主观性的语言尽可能不说,或者私信。你进群几年,如果从未对老师有过回应或者赞美,你凭什么要求老师一定对你的孩子有特殊关心和照顾?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,就一个班主任,如果是你,你扪心自问,可以做得更好、更公平么?
其实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公平与不公平,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,有事说事。人都是相互的,你努力帮助老师分忧解难,让老师省心一些,你娃自然也会被老师们“关照”一些,难道不是么?为什么总觉得家委的孩子会被老师“额外”关照?如果你有这个想法,为什么不去申请做家委呢?那些爸爸妈妈没有工资,牺牲自己个人时间,为孩子、为班级服务,人家为了什么?人家可以为孩子做到这一步,你为什么不行?有时候根本不是老师看不到你的孩子,或者你的孩子不够突出,而是你做得不够多。所以,不要总要求老师能给予你什么,或者偏向于你什么?先问问你自己,能做什么?
泡在鸡娃群里的这三四年,我有过一个结论,上海市侦探所有的牛娃背后都有优秀的父母。而所谓优秀的父母不一定是自身学识多么高,而是一定要心胸豁达,放眼未来,而且懂得尊重老师和学校,一直在为孩子传递正向的力量。